以赤子心,报家国情 ——记钟义信教授在北邮社接受媒体专访
发稿前获悉,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钟义信教授名列其中,在此,向钟老师表示衷心的祝贺。
近日,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北京邮电大学原副校长、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科学院院士、国际信息研究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科学院院士钟义信在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北邮社”)接受媒体专访。
钟义信教授在北邮社接受采访
采访伊始,主持人便开门见山地谈到本次采访选择在北邮社进行对于钟义信教授的意义。钟义信教授对北邮社建社以来在信息科技领域的出版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并表示,自己作为北邮人,在这里接受采访还是很合适的。作为信息科技领域的先驱,钟义信教授早在1996年就在北邮社出版了自己的学术著作《信息科学原理》,此后更是笔耕不辍,先后在北邮社出版了《信息科学与技术导论》《机器知行学原理》《机制主义人工智能理论》等多部著作,这些著作充分地展示了其在全信息理论和人工智能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
钟义信教授在北邮社出版的部分著作
卓越的成就萌芽于童年的好奇心和守护家乡安宁的初心。“您早期选择信息科学作为毕生的研究方向,这样的一个契机是什么?”对于主持人抛出的这个问题,钟义信说,“几乎从小,就被命运牵引着往这个轨道上走。”他说道,自己出生在江西和广东交界的一个偏远村庄,童年时经常有山贼到村里抢东西,所以村子很不安宁,大家都很紧张。“那时我三四岁吧,村子里有一位特别会讲故事的老爷爷,叫作钟显周,他不识字,不知道《西游记》,却以民间艺人的方式来讲故事。他讲到猴精故事的时候呢,说这个猴精特别能干,身上有三件宝。第一件宝,千里眼,可以看得很远;第二件宝,顺风耳,可以听得很远,而且很清楚;第三件宝,万灵脑,脑子特别好使。所以当问题刚刚产生的时候,他很快就能看见、听见,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钟义信说着,表情似乎回到那个童年听老爷爷讲故事的小孩,“那时候就想,要是我有这样的宝贝就好了,这样就能让大家过上安宁的生活。等到上了初中,我看到一部电影,叫《渡江侦察记》。看到里面的无线电报话机,我就特别兴奋,这不就是‘千里眼’‘顺风耳’吗!1957年,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我就跟我的班主任说,我要去一所有无线电话报机研究和教学的大学。那个时候没有网络,我们就到图书馆查资料,查到北京有一所学校,刚成立不久,但是它有一个独特的专业,叫无线电通信与广播,就是讲授无线电报话机的,跟我想学的东西非常对口。那个时候高考一个人可以报三个志愿,我就三个都填了北邮,后来真的考上了。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我发现学到的东西有一点不足,就是‘千里眼’‘顺风耳’有了,那‘万灵脑’呢?也就是,光发现了问题不行,怎么去解决问题才是关键。那时候学校恰好发布通知,信息论研究生专业要招一名研究生。我一听,觉得这个专业大概率跟我想研究的‘万灵脑’有关,就报考了。竞争蛮激烈的,参加考试的人上进心都很强,但是只招一名。最后我考上了。”
从孩提时对“千里眼”“顺风耳”和“万灵脑”的向往,到中学时受《渡江侦察记》的启发对无线电报话机产生兴趣,从义无反顾报考北京邮电学院(今北京邮电大学)无线电通信与广播专业,到突出重围在信息论专业继续深造,钟义信在兴趣的召唤下一步一步接近自己为之奉献一生的研究方向。
在信息论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钟义信产生了困惑。“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讲,信息论是为通信服务的。因此,信息论中的信息只关注形式,不需要把内容和价值传过去。这就简单了,只剩下波形的处理和传输。这很高明!但是我想,我们人在得到一个信息的时候,并不是只看见一个形态就行了,我们要懂得其中的意思,懂它的内容,并通过这些来判断得到的信息对于我们的目标来说是有利、有弊,还是没有影响。那个时候,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好长时间了。其中的‘智能’,关键就在于能够理解问题,只有理解了,才能找到恰如其分的、有智能水平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所以香农信息论中的信息,对通信有用,对人工智能,是不够的。”
钟义信将上述发现报告给他的导师周炯槃教授,并提议,能否对信息论“改造”一番,让信息不光有形态,而且能反映内容和价值(也就是后期的全信息理论)。周炯槃教授对他的观点很是赞赏,同时也指出,“这个问题不是一年半载的研究能解决的,你要先完成学业,打好基础”。钟义信听取导师的建议,潜心投入学业,1965年他硕士毕业留校,从事《信息论》等课程的教学。教学之余,他开始了“全信息理论”的研究,以服务于人工智能研究的需要。山重水复,钟义信孩提时对于三件宝“幻想”的萌芽,在其后求学期间所学所想的积累中,在教学工作之余的探索中,迅速成长。
“人工智能是我的兴趣,它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这样研究起来就非常有劲。”钟义信说。他表示,人工智能是模仿人类的智能,而人类的智能和智慧有关系。人工智能,要在人类智慧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找到办法解决问题,以提高人类生存发展的水平。但是目前国内外的很多研究把人工智能错误地理解为人工智慧。要知道,智慧的前提,第一是要有生命,要有目的,第二是要有很好的知识。当前的人工智能成果,包括机器,包括网络,甚至大模型,都是物质,没有生命。任何没有生命的物质,都没有目的。没有目的,就不可能发现问题,不能发现问题,就不可能有“智慧”。人工智能的机器精度高、速度快、有耐力,但是,正因为没有“智慧”,所以它再厉害,也没有能力提出新的问题,这个工作必须由人来做。人工智能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需要人来提出新的问题,它再利用新的知识去解决这个新问题,这就是人工智能的工作方式。可以说,如果能用好人工智能,那么它会是人类解决问题的一个好帮手。至于人工智能奇点,也就是人工智能将超越人类的智慧,甚至统治人类,这并没有科学依据。我们应该抱着满腔热忱去迎接人工智能,从而将我们人类在自然力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去发现问题、开创未来,这才是人生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价值所在。
从漫长的科学发展史来看,人工智能是一门新学科。钟义信表示,数百年来,人们对材料、能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关于人工智能如何理解人类智慧所发现的问题,问题解决到什么地步(目标在哪里),以及如何调度人类提供的知识,也就是人怎样利用知识解决问题以达到目标,这个思维过程是个全新的问题。换言之,人工智能的研究是个全新的问题。“人工智能,不能利用几百年来形成的物质学科的科学观和方法论来研究。人工智能已不再研究那些传统的物质结构,它的注意力在于研究主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所以人工智能的研究需要有一套新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新的范式。”钟义信说,“大模型近几年很火,坦率地讲,大模型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依旧是物质学科的科学观和方法论。它的范式张冠李戴了。大模型给出的东西是用概率方法选择和生成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它存在幻觉问题,这个幻觉问题不是增加数据就可以解决的,这是致命伤,因为从范式(科学观和方法论)上就错了。”
钟义信提出,人工智能的研究应当遵循信息学科的科学观和方法论。经过多年的研究,2020年开始,钟义信提出了“人工智能范式革命”的命题,他总结了信息学科的范式,在信息学科范式的引领下,构筑了人工智能的全局模型,并开辟了机制主义的通用人工智能研究路径,创建了机制主义通用人工智能理论。2023年,钟义信在第六届国际信息研究大会上发布了《人工智能的范式革命宣言》,人工智能范式革命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畅谈完人工智能范式革命,主持人回顾往昔,谈到了钟义信在北邮的工作生涯。“北邮是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学科领域不够宽,专业分得比较细,要真正在北邮实现信息学科建设的突破,就需要在学术眼光、学术思路、学术内容方面有所突破。”钟义信说,“这在上个世纪90年代实现起来很难,需要克服的较大困难就是交叉学科和单一学科之间的矛盾,以及相应的人力资源的缺乏。北邮当时得到较大发展的一个契机就是‘863计划’。”“863计划”是指1986年3月实施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该计划原先并未设置通信主题,考虑到通信对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性,钟义信辅助老校长叶培大先生进行了近两年的调研论证,终于推动“863计划”设置通信主题,为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国家信息科技的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这个过程不容易,但是值得。人生经过这些锤炼,很有意义,没有白活。”钟义信说,“我们从事的教育、研究,要在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力量。”这番话让主持人谈起了“北邮三剑客”这个称号。讲到这个称号,钟义信的神情比之前严肃了许多。他自豪地说,这(个称号背后所承载的事件)是上个世纪70年代北邮学子直接为我国自主建设卫星通信网络、捍卫国家信息主权和信息安全所做出的努力,得到了周总理的批示和毛主席的圈阅。钟义信用简短的话语对这次事件进行了概括:“高度紧张、极其机密、很有价值。”时至今日,我国的卫星通信事业发展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对于砥砺前行的北邮人,继2023年“北邮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之后,2025年5月,“北邮二号”与“北邮三号”顺利发射,在一代又一代先辈的探索与奉献中,年轻一代的北邮人探索星辰大海的梦想得以实现,并将愈加璀璨。
钟义信教授担任“863计划”通信主题首届专家组组长的聘书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青年处在时代的浪潮中,他们在面对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冲击、网络上芜杂的信息洪流以及现实世界的个人发展困境时,难免萌生焦虑、无助、迷茫的心态,甚至产生“躺平”的想法。对此,钟义信说,人是万物之灵,人工智能发展得再厉害,终究是服务于人类的工具,与其害怕被人工智能替代,不如好好思考如何去做更有价值、更有创造性的事情。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人一定要构建积极、健康的世界观,要有自己的认识。对于“躺平”,钟义信的表达简洁明快:“起来,去研究,去发展!”简短的话语,道出了饱经世事沧桑的长者对青年一代的殷切寄望。
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从年少时渴望学习信息科学技术守护家乡安宁,到青年时将个人志趣融入国家的发展,如今,钟老已八十五岁高龄,他依旧投身于他所热爱的信息科学事业,依旧在为人工智能的范式革命奔走、疾呼。这位昔日的“北邮三剑客”之一虽已告别青年时代的风华正茂,但依然精神矍铄,气度不减当年。在采访间隙,谈及自己的工作安排,钟老表示,除了常规的出差,他正潜心投入自己一本学术著作的翻译工作:“国外学术界的朋友们(借助于翻译软件)读过这本书之后觉得很受启发,但是机器翻译的质量不高,他们希望能够在国外正式出版英文版本,那这个翻译工作我就来做。”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祝愿钟老多喜乐、长安宁,在信息时代的浪潮中,继续兴致盎然地走在信息科学之路上,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持续地发光、发热。
主持人:王子安
责编:陶恒
排版:陆瑶
审核:姚顺 张灏
图片来源:自行拍摄、北京邮电大学公众号
该专访由NAAI访谈团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