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搜索
图书中心
多媒体通信
光通信
通信与网络
信息通信类
学科基础
智能通信
专业基础
公共基础课
计算机类
计算机专业
软件工程
网络工程
专业基础课
IT新学科新专业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数字媒体
物联网
信息安全
电子工程
电子机电与自动化类
机电工程
微电子
自动化
IT经济与管理
IT人文
经济与管理类
其他自然科学类
数学类
数学与物理类
物理类
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与公共文化课类(英语与人文)
公共人文课程
其他人文社科
考试指导
培训教材
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
中小学教育与考试培训类
信息技术首页>图书中心>中小学教育与考试培训类
内容简介:
2022年3月25日,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印发。新课标增加了信息科学课程中的人工智能模块,模块名称为“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新课标在课程概要中明确要求,人工智能的教学内容应包括:人工智能应用系统体验、机器计算与人工计算的异同、伦理与安全挑战;智慧社会的教学内容应包括社会经济、政府治理和能源环境等领域。新课标要求从2022年秋季开始实施,遗憾的是,目前上没有内容符合“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模块要求的适用教材。 本教材全面对标《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模块的要求,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委会邀请人工智能与科普领域的专家,在深入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编写义务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教材。本书将人工智能定义为研究和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重点介绍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术语,通过生活中的人工智能应用,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的特点、优势和能力边界,知道人工智能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发展人工智能应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本书将智慧社会定义为在智慧城市普遍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经济、政府治理和能源环境等领域,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化将全面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通过本书的学习,学生能认识和感受到人工智能的魅力,知道人工智能发展必须遵循的伦理道德规范,也能认识到智慧社会这一新型社会形态下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STEM教育作为跨学科综合教育的有效形态,已经成为世界性教育发展与改革创新的趋势,并且在我国核心素养提出和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化的背景下,已在我国教育政策、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各个层面生根发芽,在不断本土化的过程中实现着教育的创新与探索。本书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青年课题“STEM教育创新与实践:中小学机器人课程建设的研究”(课题准号:CEA180262)研究成果,结合理论思辨、国际比较、实证调查和课堂实践,开展一系列研究。本研究以中小学机器人课程为对象和载体,在学科融合(STEM本土化)的基础上,结合深度学习的理论和我国核心素养的要求,提出了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教育的变革。通过对中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对比、对我国全国范围内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调查,来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现状与挑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在STEM背景下,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为依托的机器人课程的建构与教学实施。经过专家讨论与评议,以及2年的教学实践,本研究提出了面向中小学阶段的机器人课程体系,其中包括课程定位、建构原则、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系、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同时,本书还提供了小学和初中教学实践的案例及反思分析,力求为教学实践提供更翔实、更生动、更具体的样例。本研究在兼顾国际视野和国内实践,学习理论和实践现场的多个角度,为我国STEM教育的本土化和信息科技教学改革与教育理论等各方面,提供一些实践的经验和理论的探讨。
为了更好地推动编程教育的发展,提高中小学阶段编程课程的教学质量,2021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教育专委会组织编写了《中小学编程课程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结合中国中小学学情、借鉴发达国家编程教育经验,对我国中小学编程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整体性建议。《指南》以中小学编程课程建设为核心,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环境与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体系化论述,为中小学教师及其他教育从业开展和推广中小学编程课程提供了支持。《指南》同时注重对信息技术伦理尤其是网络安全意识的教育、注重编程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融合、注重对创新意识的启发、注重对计算机良好使用习惯的培养,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创新能力、良好习惯与科技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为步入人工智能时代做好准备。
2017年7月,国务院颁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为按期这一宏伟目标,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对此《规划》明确指出:应逐步开展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学习人工智能需要有一定的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知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也同样需要足够的数学、控制、机电等领域知识。显然,所有这些知识内容都远远超出中小学生(即使是高中生)的认知能力。过早地将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的高层次知识呈现在基础知识远不完备的学生面前,试图用学生听不懂的术语解释陌生的技术原理,这样的学习是很难取得效果的。因此,如何设计中小学人工智能教材的教学内容?如何定位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这是“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必须解决的共性问题,需要从事人工智能教学与科研的相关组织进行深入研究并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为了适应智能化时代的工作和生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人工智能与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了《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梳理人工智能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及其相互联系,总结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关注智能产品给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影响,旨在指导和帮助相关学校顺利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人工智能基本知识,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获得感、熟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综合能力和科技人文综合素质的发展,成为具有较高AI科技素养、能适应智能化时代发展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