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搜索
图书中心
多媒体通信
光通信
通信与网络
信息通信类
学科基础
智能通信
专业基础
公共基础课
计算机类
计算机专业
软件工程
网络工程
专业基础课
IT新学科新专业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数字媒体
物联网
信息安全
电子工程
电子机电与自动化类
机电工程
微电子
自动化
IT经济与管理
IT人文
经济与管理类
其他自然科学类
数学类
数学与物理类
物理类
大学英语
大学英语与公共文化课类(英语与人文)
公共人文课程
其他人文社科
考试指导
培训教材
素质教育
信息技术
中小学教育与考试培训类
通信与网络首页>图书中心>信息通信类
内容简介:
本论文集收录了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自2023年以来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参与科研项目以及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方面的最新成果。体现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信息通信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项目驱动,以创新激励,与产业协同育人,与时俱进的理念与举措。可供学校各教学单位参考以及其他同类院校交流使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WSN)是一种由大量低功耗、低成本、能量受限的传感器构成的,基于多跳无线中继的复杂网络。一般来说,WSN密集部署在一个特定区域内,敏感环境中诸多关键的物理参数。网络形成一个自组织拓扑结构,节点不仅实现数据的采集,而且还作为一个路由器进行数据的存储和转发,因此需要网络全局的时钟同步。然而,由于网络拓扑中没有集中的全局协调节点,在能耗约束条件下,同步实现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鉴于此,我们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书总结了四种时钟同步方法,并逐一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首先,本书介绍了复杂无线传感器网络同步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网络同步研究的进展。其次,从网络科学的视角,针对无线传感器网络,阐述了复杂网络的主要模型及其特征。随后,基于实验观测,详细分析了网络同步模型和时钟信号的延时分布。最后,提出了四种时钟同步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实验验证。
本书介绍了通信网理论基础知识。本书共7章,第1章为概述;第2章为通信信源模型和M/M/1排队系统;第3章为爱尔兰拒绝和等待系统;第4章为通信网络性能分析;第5章为网络拓扑结构分析;第6章为网络可靠性分析;第7章为网络随机模拟。各章配有相应的例题和习题。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作为通信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参考书。
柔性线缆是复杂机电产品的“血管”和“神经脉络”,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坦克装甲车辆、船舶等领域。柔性线缆的装配效率和可靠性,对产品的研制周期和最终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虚拟环境下基于物性模型进行柔性线缆的装配仿真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柔性线缆的装配效率和质量。 本书主要对虚拟环境下柔性线缆的物性建模与装配仿真技术进行总结和介绍。首先介绍线缆类柔性体的物性建模技术,并重点介绍柔性线缆的弯扭复合弹簧质点模型和弹性细杆模型;然后介绍柔性线缆的装配仿真技术,并重点介绍柔性线缆的交互式虚拟装配仿真技术和机器人自动敷设仿真技术。
无线网络频谱资源缺乏与网络容量需求激增的问题日益突出,提高无线网络的频谱利用率至关重要,为此,认知无线电网络的概念被提出,通过多域认知可发现频谱机会,从而提升频谱利用率。本书通过建立频谱信息表征、测量和传递理论,突破二维和三维频谱信息测量方法,构建了多维频谱资源利用方法,最终提升了无线网络的频谱利用率。希望本书能帮助读者了解认知无线电网络中的频谱信息表征、测量与利用方法,为读者后续学习、研究和工程实践带来一定的启发,提供一些帮助。 本书可以作为信息通信技术行业技术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以作为高校本科生、研究生的参考书。
本书深入探讨了随机网络演算理论及其在网络服务质量保障和能效优化中的应用,旨在为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的研究生及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一份全面而简洁的参考材料。全书从随机网络演算的基本原理出发,通过丰富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将理论应用于无线通信网络的性能分析和优化中。 本书首先介绍了网络演算的核心概念和方法,然后重点讨论了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分析和保障网络中的服务质量,包括对延迟、带宽和丢包率等关键性能指标的优化。随后,书中探讨了随机网络演算在网络能效优化方面的应用,提出了一系列减少能源消耗、提高网络运行效率的策略和方法。 通过对这些重要主题的深入剖析,本书将帮助读者建立起坚实的理论基础,以便读者能够在工作中将随机网络演算理论应用于服务质量保障和网络能效优化。本书同时也可作为希望深入了解无线通信网络性能分析和优化领域的研究生和专业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本书是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通信网理论基础》的配套参考书。本书分为两部分:第1部分针对教材《通信网理论基础》的前6章给出了多样化的例题及其求解方法;第2部分给出了7套期末试题及其参考答案。本书内容丰富,有助于提高读者对通信网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读者的网络综合分析能力与数学计算思维。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信息与通信工程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参考书。
地面无人系统火力控制技术的发展状况和技术体系变化情况,阐述了火控技术的数学模型和基本原理,分光电控制、武器控制、信息处理、人机交互、威胁评估与打击规划等方面,结合典型系统论述了通用技术原理与工程实现方法。
材料在微波和THz波段的复介电常数与复磁导率是各种应用系统如无线通信、雷达、微波遥感成像和射电天文等的关键基本设计参数之一。微波和THz波段的复介电常数与复磁导率的测量方法与技术就成为制约这些领域的关键瓶颈之一,基于不同测试原理的各种测量方法与技术层出不穷。在众多测量方法中,二端口传输线法(Two-Port Transmission Line Method,T-PTLM)以简单、宽带和精度适中的优势被广泛应用。其核心是如何有效并精准地从传输/反射(Transmission/Reflection,T/R)、仅反射(Reflection-Only,R-O)或仅传输(Transmission-Only,T-O)测试得到的S参数中提取出待测材料不同频率点的复介电常数与复磁导率值。在全面总结文献中现有的各种提取方法与技术基础上,针对目前文献中主流提取方法与技术的不足,提出了独特的解决方式,以克服这些不足。依据S参数的测试方法和测试材料的层数,将本文工作分为三个部分,研究内容及其创新点总结如下: 1. 针对基于T/R测试提取单层平板材料复介电常数广泛存在的谐振、多解和受到样品测试位置影响三大难题,首先依据电磁场理论提出新型解析提取方法,完善了抑制解析提取谐振的理论;然后创造性地提出一种计算复杂度低的组合提取方法,同时解决了这三大难题。实验和仿真验证了提出的方法。 2. 针对基于T/R测试提取衬底上薄膜和平板间粉末/颗粒材料复介电常数与复磁导率尚存的不足之处,拓展上述基于电磁场理论的方法,提出计算复杂度低且同时适用于TE10和TEM波传输线测试的解析提取方法。解决了衬底上薄膜复介电常数与复磁导率提取多解问题和平板间粉末/颗粒复介电常数提取谐振问题。实验和仿真验证了提出的方法。 3. 对于T/R测试无法实施或无效时必须应用的R-O和T-O测试,通常只用于单层平板材料。针对基于R-O测试的提取方法与技术尚存的两个不足之处,首先详细分析反射系数方程解决了复介电常数提取多解问题,然后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消除了样品测试位置对提取的影响;针对基于T-O测试提取样品THz波段复介电常数存在的初值估计问题,提出基于传输系数的介电常数估算模型,解决了这个问题。实验和仿真验证了提出的方法和技术。
本书对多源遥感图像超分辨率重建与应用进行总结,并针对遥感图像超分辨率重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一些解决方法,这些方法均为作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本书共分为6章:第1章主要对遥感图像配准、遥感图像超分辨率重建算法与图像质量评价方法进行综述;第2章介绍特征匹配方法,包括点特征匹配、直线特征匹配以及图像配准方法;第3章介绍多模态遥感影像匹配;第4章主要对近年来遥感图像超分辨率重建方法予以总结,主要包括基于插值的重建方法、基于重建的重建方法以及基于增强的重建方法;第5章主要针对超分辨率重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单幅细节提升的超分辨率重建方法与基于多幅细节提升的超分辨率重建方法;第6章主要介绍基于遥感影像超分辨率重建的应用,包括超分辨率重建在卫星平台振动探测中的可行性分析、超分辨率重建在遥感影像小目标检测中的应用。 本书可作为图像匹配、超分辨率重建与应用方向硕士生、博士生、专业教师的科研参考用书,也可为广大遥感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处理的科技工作者提供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