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机电与自动化类首页>图书中心>电子机电与自动化类
- 书 名:机械类专业科教产协同育人改革实践
- 出版时间:2025-07-08
- 编 著 者:许崇海 杜劲 肖光春 宋明
- 版 次:1-1
- I S B N:978-7-5635-7554-1
- 定 价:¥59.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梳理了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机械工程学部机械类专业在协同育人改革过程中的探索历程、主要做法及改革成效。开篇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理论基础为引,深入剖析了机械类专业开展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的工作理念与思路;随后,详细阐述了机械工程学部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并对协同育人模式下的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全面评估;最后,以一线教师和管理人员撰写的研究论文,展示了协同育人机制、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人才培养与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与就业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与实践经验,为协同育人模式持续改进提出了有实践价值的策略与建议。
目录介绍
目录
第1篇科教产协同育人理论
第1章科教产协同育人理论基础3
1.1产教融合协同育人3
1.1.1产教融合的起源与发展3
1.1.2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的紧密关系4
1.1.3产教融合对教育质量和产业发展的双重作用5
1.2科教融汇协同育人6
1.2.1科教融汇在协同育人中的价值6
1.2.2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6
1.2.3科教融汇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7
第2章科教产协同育人改革及其思路8
2.1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发展为导向8
2.2强化实践与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8
2.3加强科教产三方合作,形成育人合力9
第3章科教产协同育人的机制与保障10
3.1科教产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与目标10
3.2科教产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内容与实施路径11
3.2.1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内容11
3.2.2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路径11
3.3科教产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行保障措施与持续改进12
3.3.1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行保障措施12
3.3.2协同育人机制的持续改进13
第2篇科教产协同育人实践
第4章前期工作探索17
4.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动与目标设定17
4.1.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动17
4.1.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设定18
4.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成效19
第5章机械类专业科教产协同育人实践21
5.1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及改革实践阶段21
5.1.1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模式探索21
5.1.2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模式构建22
5.2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发展阶段27
5.2.1协同育人模式创新方案设计27
5.2.2协同育人创新改革与实践28
5.2.3协同育人创新改革成效32
5.3协同育人问卷调查分析34
5.3.1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收获与质量显著提升34
5.3.2校内指导教师参与协同育人程度明显增强35
第6章科教产协同育人典型案例38
6.1学生高质量就业38
6.1.1案例一:校园十佳学生入职海克斯康智能制造研究院38
6.1.2案例二:本科参与科研学生入职山东有荣机床有限公司38
6.1.3案例三:新工科专业学生入职济南易恒技术有限公司39
6.2产学研基地建设卓有成效39
6.2.1校企联合进行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发39
6.2.2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建设与运行44
第7章优秀毕业设计展51
7.1设计题目:油箱加油口模具设计51
7.2设计题目:多楔带高精度传动方案设计与验证52
7.3设计题目:一种壳体类零件自动去毛刺装夹设备53
7.4设计题目:管道焊接机器人动力学分析与仿真研究54
7.5设计题目:高效精密可倾式数控回转工作台55
7.6设计题目:多关节柔性下肢外骨骼机器人56
7.7设计题目:基于多轴机械臂的垃圾分拣系统57
7.8设计题目:基于机器视觉的苹果智能采摘机器人58
7.9设计题目:综合管廊挂轨式巡检机器人设计60
7.10设计题目:异种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工艺试验研究61
7.11设计题目:重型发动机用缸体串水孔加工专机设计62
7.12设计题目:辐射制冷反射追光装置的设计63
7.13设计题目:焊接速度对铝/钢异质FSW焊接过程及接头质量的影响64
7.14设计题目:数控升降台铣床氮气平衡缸自动平衡配重系统设计64
7.15设计题目:临界退火对中锰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研究65
第3篇科教产协同育人理论研究成果集
第8章协同育人机制与实践69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
——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为例69
机械类专业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74
机械工程学科协同育人机制及实践研究
——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80
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及发展方向探索85
第9章一流专业建设与工程教育认证92
基于科教产融合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创新培养模式研究92
协同育人体系下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融合教学改革97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材控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105
基于专业认证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持续改进探索110
第10章课程建设与改革115
基于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的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115
基于工程认证背景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研究
——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机械专业为例120
基于Composer的机械基础虚拟实验的研究125
产教融合背景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130
新工科视角下“工程力学”课程混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137
第11章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142
基于科技竞赛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142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146
面向产出的内部评价机制研究与应用
——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151
科教产协同育人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156
第12章学生管理与就业160
科教融合背景下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探究160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析165
协同育人模式下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169
产学研一体化的背景下,高等院校贫困学生就业模式的创新性研究172
第13章协同育人单位/用人单位反馈175
山东鸭嘴兽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对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机械工程学部
协同育人工作的支持与建议175
山东友江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对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机械工程学部
协同育人工作的支持与建议177
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对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机械工程学部
协同育人工作的评价179
济南易恒技术有限公司对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机械工程学部协同育人工作
的评价180
山东泰开精密铸造有限公司对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机械工程学部协同育人
工作的评价181
附录1182
附录2184
附录3185
附录4187
附录5189
第1篇科教产协同育人理论
第1章科教产协同育人理论基础3
1.1产教融合协同育人3
1.1.1产教融合的起源与发展3
1.1.2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的紧密关系4
1.1.3产教融合对教育质量和产业发展的双重作用5
1.2科教融汇协同育人6
1.2.1科教融汇在协同育人中的价值6
1.2.2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的相互促进6
1.2.3科教融汇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7
第2章科教产协同育人改革及其思路8
2.1以学生为中心,以全面发展为导向8
2.2强化实践与创新,培养高素质人才8
2.3加强科教产三方合作,形成育人合力9
第3章科教产协同育人的机制与保障10
3.1科教产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基本原则与目标10
3.2科教产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内容与实施路径10
3.2.1协同育人机制的具体内容10
3.2.2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路径11
3.3科教产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行保障措施与持续改进12
3.3.1协同育人机制的运行保障措施12
3.3.2协同育人机制的持续改进13
第2篇科教产协同育人实践
第4章前期工作探索17
4.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动与目标设定17
4.1.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动17
4.1.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设定18
4.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成效19
第5章机械类专业科教产协同育人实践21
5.1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及改革实践阶段21
5.1.1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模式探索21
5.1.2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协同育人模式构建22
5.2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发展阶段27
5.2.1协同育人模式创新方案设计27
5.2.2协同育人创新改革与实践28
5.2.3协同育人创新改革成效32
5.3协同育人问卷调查分析34
5.3.1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收获与质量显著提升34
5.3.2校内指导教师参与协同育人程度明显增强35
第6章科教产协同育人典型案例38
6.1学生高质量就业38
6.1.1案例一:校园十佳学生入职海克斯康智能制造研究院38
6.1.2案例二:本科参与科研学生入职山东有荣机床有限公司38
6.1.3案例三:新工科专业学生入职济南易恒技术有限公司39
6.2产学研基地建设卓有成效39
6.2.1校企联合进行技术攻关与产品研发39
6.2.2产学研合作基地的建设与运行44
第7章优秀毕业设计展51
7.1设计题目:油箱加油口模具设计51
7.2设计题目:多楔带高精度传动方案设计与验证52
7.3设计题目:一种壳体类零件自动去毛刺装夹设备53
7.4设计题目:管道焊接机器人动力学分析与仿真研究54
7.5设计题目:高效精密可倾式数控回转工作台55
7.6设计题目:多关节柔性下肢外骨骼机器人56
7.7设计题目:基于多轴机械臂的垃圾分拣系统57
7.8设计题目:基于机器视觉的苹果智能采摘机器人58
7.9设计题目:综合管廊挂轨式巡检机器人设计60
7.10设计题目:异种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工艺试验研究61
7.11设计题目:重型发动机用缸体串水孔加工专机设计62
7.12设计题目:辐射制冷反射追光装置的设计63
7.13设计题目:焊接速度对铝/钢异质FSW焊接过程及接头质量的影响64
7.14设计题目:数控升降台铣床氮气平衡缸自动平衡配重系统设计64
7.15设计题目:临界退火对中锰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研究65
第3篇科教产协同育人理论研究成果集
第8章协同育人机制与实践69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
——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为例69
机械类专业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74
机械工程学科协同育人机制及实践研究
——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80
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及发展方向探索85
第9章一流专业建设与工程教育认证92
基于科教产融合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创新培养模式研究92
协同育人体系下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融合教学改革97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材控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105
基于专业认证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持续改进探索110
第10章课程建设与改革115
基于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的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115
基于工程认证背景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研究
——以齐鲁工业大学机械专业为例120
基于Composer的机械基础虚拟实验的研究125
产教融合背景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130
新工科视角下“工程力学”课程混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137
第11章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142
基于科技竞赛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142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146
面向产出的内部评价机制研究与应用
——以齐鲁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151
科教产协同育人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156
第12章学生管理与就业160
科教融合背景下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探究160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析165
协同育人模式下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169
产学研一体化的背景下,高等院校贫困学生就业模式的创新性研究172
第13章协同育人单位/用人单位反馈175
山东鸭嘴兽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对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机械工程学部协同育人工作的支持与建议175
山东友江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对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机械工程学部协同育人工作的支持与建议177
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对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机械工程学部协同育人工作的评价179
济南易恒技术有限公司对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机械工程学部协同育人工作的评价180
山东泰开精密铸造有限公司对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
机械工程学部协同育人工作的评价181
附录1182
附录2184
附录3185
附录4187
附录5189
第8章协同育人机制与实践69
基于协同学理论的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
——以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为例69
机械类专业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74
机械工程学科协同育人机制及实践研究
——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80
机械类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及发展方向探索85
第9章一流专业建设与工程教育认证92
基于科教产融合的机器人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创新培养模式研究92
协同育人体系下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融合教学改革97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材控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104
基于专业认证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持续改进探索109
第10章课程建设与改革114
基于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的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114
基于工程认证背景的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研究
——以齐鲁工业大学机械专业为例119
基于Composer的机械基础虚拟实验的研究124
产教融合背景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129
新工科视角下“工程力学”课程混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136
第11章人才培养与师资队伍建设141
基于科技竞赛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141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145
面向产出的内部评价机制研究与应用
——以齐鲁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150
科教产协同育人背景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155
第12章学生管理与就业159
科教融合背景下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探究159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析164
协同育人模式下工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路径研究168
产学研一体化的背景下,高等院校贫困学生就业模式的创新性研究171
第13章协同育人单位/用人单位反馈174
山东鸭嘴兽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对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机械工程学部协同育人工作的支持与建议174
附录1178
附录2180
附录3181
附录4183
附录5185